1953年为何签署停战协议?毛主席不愿妥协,苏联朝鲜不想在打了
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标志着朝鲜战争转折点的关键三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美国,正式签署了《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代表一方,联合国军总司令代表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彭德怀签署停战协议
正是这一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持续三年之久的朝鲜战争终于画上了句点,朝鲜半岛大体恢复了战前的和平格局。
作为中国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坚实主力,中国人民志愿军圆满实现了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使命。在歼灭联合国军109万敌军的辉煌战绩中,志愿军还成功地将美军遏制在了三八线附近。
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强国,美国在历史上首次于未获胜利的停战协议上按下笔迹。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更是一跃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因此,抗美援朝战争被誉为我国的立国之战。
然而,这场建立国家的关键战役并非尽善尽美。当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署之际,尽管我国作为胜利者一方,却因国内外的多重因素,毛主席不得不做出诸多妥协。
毛主席
譬如,针对志愿军约2.1万名被俘的战士与军官,毛主席起初的立场坚定,主张所有被俘人员必须无条件返回至交战对峙的另一方。然而,由于美国的干预,最终,战犯的遣返工作还是依照美国提出的“自由遣返”原则进行。
正因为此,得益于美国的默许与纵容,在2.1万名志愿军俘虏中,超过三分之二、即1.4万余人“自愿”前往台湾。
例如,在初次谈判阶段,毛主席便提出了双方军队应全面撤离朝鲜半岛,以及美国海军舰队须撤离台湾等一系列条件。遗憾的是,这些诉求最终并未得到满足。
为何1953年7月成为了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节点?我国是否真的愿意接受停战协议?朝鲜及苏联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板门店谈判
中国从未对美国存有丝毫畏惧之心。即便在1950年,新中国尚在全力剿匪、志愿军所持武器多为国产之际,毛主席仍毅然决然,力排众议,下令派遣志愿军奔赴战场。
经过三年时光的沉淀,志愿军在物质条件上日益改善,武器装备亦日益精良。特别是空军与海军的加入战斗,使得志愿军的战斗力相较于入朝初期有了显著提升。加之全国军队的轮换作战,当时的新中国不仅拥有充沛的兵力,更具备了充足的资源与坚韧的意志,持续投身于战斗之中。
事实上,毛主席已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充分准备。在1952年12月,毛主席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明确表示:我国已着手在国内招募新兵,并计划在来年向志愿军部队输送25万名补充力量。与此同时,我国亦计划派遣新成立的海军力量前往朝鲜参战。
至1953年,伴随着全国军队在朝鲜战场的轮换,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战场上的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在持续的轮战中不断汲取经验,锤炼自身,实力亦随之日益增强。
尤为关键的是,得益于充分的准备时间,新中国的空军在战斗中持续成长与进步。驻守前线的志愿军不仅阵地防御更为稳固,而且困扰志愿军作战的后勤补给问题,尤其是粮食与弹药的供应,亦终获妥善解决。
故而,彼时的志愿军不仅兵强马壮、物资丰盈,且士气高涨。据此,1953年的中国拥有了充沛的信心与实力,持续战斗并确保了令国人满意的战果。
事实亦昭然若揭,尽管敌方防御固若金汤,与志愿军相较不遑多让,但在谈判的尾声,志愿军仍旧连续发起三次攻势,最终成功夺占240平方公里的土地。
毛主席曾满怀信心地宣告:“若是继续如此作战,再战两次、三次、乃至四次,敌人的整个防线必将被彻底击溃。”
毛主席
“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我们必须持续坚定斗争。我们愿意即刻实现停火,将遗留问题留待日后解决。然而,美帝国主义却不愿接受这一提议。那么,我们就继续战斗,无论美帝国主义选择战斗多久,我们都有准备与之同战到底,直至他们愿意停战,直至中朝人民取得最终胜利。”
据此,依据现有资料,毛主席以其卓越的战略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对美国从未有过丝毫的畏惧之心。在中国尚未实现既定目标之际,毛主席未曾打算在逆境中以退让来换取妥协,而是坚定地做好了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然而,朝鲜作为朝鲜战争利益攸关的核心一方,其看法却截然不同。得益于新中国的援助,朝鲜不仅摆脱了亡国的边缘,而且基本恢复了战前的领土。按照常理,有了中国和苏联的强大支持,朝鲜本应坚持战斗,直至实现朝鲜半岛的全面统一。
朝鲜
早在1952年1月,朝鲜方面便显现出不愿再继续冲突的姿态。当1952年的停战谈判陷入僵局之际,朝鲜再次表达其意愿:不再愿意继续战斗,并希望能够做出妥协,以便尽快促成停战协议的签署。
持续战斗,若战争成功,朝鲜将赢得朝鲜半岛统一的重大果实,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那么,为何在1952年,朝鲜却选择不再继续战斗,甚至甘愿妥协,以结束战争呢?
实则缘由不难解析。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受美国与苏联的操控,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被分割成两个国家。位于三八线北侧的是朝鲜,而南侧则属韩国。
虽受苏联支持,朝鲜在领土上占有优势,然而,鉴于朝鲜半岛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稀少,土地肥沃度不足,导致其人口规模远不及韩国。当时,朝鲜的总人口仅为1,000万,而韩国则高达2,000万。
朝鲜半岛三八线
继朝鲜战争爆发,双方的仇恨与残酷的战火进一步削减了朝鲜的人口。这使得该国的人力资源变得极度紧张,尤其是至关重要的青壮年男性群体,其损失尤为惨重。
尽管面临这样的困境,朝鲜依然为了维持战争而不得不在国内全力征兵。到了1952年,朝鲜人民军的人数已膨胀到40万。对于人口仅有一千万的朝鲜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显而易见,历经战火洗礼、工业基础薄弱的朝鲜,每25人中便有1人服役,平均每24人需承担一名士兵的生计。这样的压力不言而喻。尽管苏联和中国一直提供援助,但在持续的冲突中,朝鲜的经济状况早已陷入崩溃边缘。
显而易见,若战争持续,对朝鲜而言,其负担已至难以承受之境。或许,在持续战斗的过程中,朝鲜尚未迎来半岛的统一,其国内的男性青壮年力量却已近乎耗尽。面对如此局面,朝鲜领导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停战以图恢复国家的元气。
朝鲜
自然,朝鲜选择退让以达成停战协定的看法,除了其国力已不足以支撑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朝鲜所声称的让步,实际上并非朝鲜的退让,而是新中国的妥协。
为何协商陷入停滞?关键因素之一涉及战俘及台湾议题。战俘问题相对直观,尽管当时朝鲜和韩国被俘人数最多,但鉴于双方同属一个民族,这一问题实则较易处理。
相较之下,第5次战役的挫败导致志愿军有逾2.1万人沦为联合国军的战俘。尽管志愿军亦成功俘虏了众多联合国军及韩军士兵,但绝大多数韩军俘虏均被交由朝鲜处理。至于美军俘虏,鉴于志愿军长期秉持的善待战俘原则,战争初期众多美军被俘者甚至得以获释。
志愿军被美军俘虏
因此,此刻志愿军所掌握的美军俘虏数量,相较于联合国军要少得多。加之败退至台湾的蒋介石屡次从中阻挠,力图说服美国政府将那些被俘的志愿军士兵转移到台湾。在这种背景下,关于俘虏的遣返问题遂成为双方争执的焦点,中美双方各执一词,僵局难解。
另一方面,台湾问题亦成为了另一层矛盾。朝鲜战争爆发之际,美国不仅迅速派遣军队入朝作战,更采取了一项举措,即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此举直接导致了我主席1950年解放台湾的宏伟计划遭受重创,彻底落空。
因此,中国未能成功解放台湾,究其根本,实则受到了朝鲜战争的牵连。鉴于此,在朝鲜战争谈判之际,毛主席期望美军能够从台湾海峡撤军。
然而,鉴于战争目睹了新中国的雄厚战斗力,美国为阻止新中国的崛起,坚决不愿退出,并意图将台湾打造为遏制共产党的前哨阵地。
台湾省
因此,观察这两个条件,不难发现谈判之所以陷入僵局,其核心问题实则关乎中国利益。对朝鲜来说,这两个条件无论接受与否,对他们影响微乎其微,损失寥寥。朝鲜自是乐意成全他人,促使中国作出让步,以便能迅速签订停战协议,实现自身及时止损的目标。
在敌对势力的猛烈轰炸和军事施压之下,采纳其充满挑拨与欺骗的提议,实乃极端不利之举。
在遵循弱肉强食法则的西方列强眼中,战场上未能攫取之物,于谈判桌上亦难以得偿所愿。因此,中朝两国必须坚定地继续战争。
若战争持续进行,“纵然朝鲜及志愿军将承受更多损失,但中朝两国亦将借此契机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同时,此举还将激励全球热爱和平的人民,共同抵制侵略战争,进而促进全球和平保卫运动的蓬勃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
不仅如此,倘若战事持续,美国的核心力量将被牵制于东方,导致其在激烈冲突中持续遭受损失。显而易见,这将有利于苏联的建设进程以及全球民族革命运动的推进。同时,这也将“预示着推迟新的大战爆发的时间”。
因此,战争理应持续进行,自无疑问。毛主席亦洞察朝鲜所面临的困境,并毅然决然地决定伸出援手。他提出:“若我国无力解决贵国的问题,我们愿与贵国携手,共同向菲利波夫寻求协助,以解决这些难题。”菲利波夫,正是斯大林在朝鲜战争期间的代号。
在毛主席的劝解下,金日成在回电中表达了接受中国意见的态度,但就其内心所想,金日成并未产生实质性的转变。在与苏联驻朝鲜大使的交谈中,他表示:“在开城,我们务必坚定立场,力求尽快达成停战协议,实现停火,并依照日内瓦公约交换所有战俘。这些诉求必将获得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支持,并帮助我们摆脱在开城的被动处境。”
“中国及毛泽东主席在停战谈判中采取的立场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苏联
在讨论遣返战俘议题的分歧之际,8月20日,斯大林在与周恩来总理的会谈中,亦重申道:“毛泽东所言极是,此战对美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北朝鲜人民在战争中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并未在实质上遭受任何损失。”
自然,面对那些更加服从自己意愿的部下,斯大林也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态度,他这样说道:“无疑,要真正领会朝鲜人的精神,我们必须认识到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牺牲。然而,我们必须向他们阐明,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既考验着意志,也考验着耐心。”
倘若朝鲜战争持续升级,这将导致美国不得不在东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资和财政资源。尽管朝鲜战争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辅助方向,目前美国已分别调遣了陆军三分之一的兵力、海军一半的力量以及空军五分之一的部队。若战事陷入长期僵局,美国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军事投入。
斯大林
对苏联这样一个国力逊于美国的国度来说,这一点尤为关键。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冷战遍及全球,但焦点始终在欧洲。若美国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朝鲜半岛,苏联在欧洲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因此,持续朝鲜战争对苏联而言,无疑是弊大于利。
斯大林对朝鲜战争的持续深信不疑,自然流露出乐观态度。他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毛主席的立场上,并与毛主席携手,成功说服了本就话语权有限的朝鲜。于是,1952年10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被迫无限期搁置。
随斯大林之逝,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3年3月5日,这位统治苏联29年之久的最高领导人因疾患驾崩。
这位将苏联打造为重工业和军事强国的领导者,一手引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并使其跃升至超级大国的地位,终究闭上了他那双锐利的双眼。然而,他的继任者,如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等人,却远远未能具备斯大林那样的胆识与远见。
马林科夫
斯大林葬礼的余音未散,苏联的新一代领导人便着手探讨以缓和全球紧张关系为核心的对外政策方向。显而易见,朝鲜半岛的战事,仍处于激烈状态,成为了讨论的焦点所在。
在斯大林的继任者们看来,持续战事非但无法缓解国际紧张态势,反而对苏联的外交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致中国与朝鲜领导人的信函中,苏联政府明确指出:“若持续遵循迄今为止所秉持的路线,若不对此路线作出适应当前政治格局及符合我们三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调整,则显得不妥”。
为此,苏联采取了颇为细致的部署。一方面,苏联政府明确表示,希望金日成同志和彭德怀将军对美国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于2月22日就交换伤病战俘问题发出的呼吁给予积极响应。另一方面,苏联期望中国的权威代表,尤其是周恩来同志,能在北京公开发表声明,强调对交换战俘提议的积极立场。在中朝两国相继发表声明之后,苏联亦将明确表态,支持北京和朝鲜的和平立场。
苏联
显而易见,苏联新任领导人的立场主张:应即刻重启双边谈判,集中全力解决战俘交换事宜,以彻底扫清阻碍朝鲜战争终结的种种障碍。
苏联新任领导人的180度大转变,显然与朝鲜自1952年起便秉持的“妥协退让,签订停战协定”的立场不谋而合。因此,金日成对苏联的这一决策表示了全然的认同,并强调讨论战俘人数实属“极不明智”。
面对苏联的这一立场,新任苏联领导人早在周恩来总理出席斯大林葬礼之际,便已向周总理明确提出。周总理随即向毛主席做了详尽汇报。毛主席在全面考量之后,认为苏联所提建议并未越出我国向斯大林曾明确表述过的底线,关键在于观察美国将如何进一步行动。
显而易见,随着苏联新领导层的观点发生转变,毛主席并未在此关键时刻选择背离莫斯科所确立的总方针。因此,新中国依旧遵循苏联的部署,先行发布了针对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复函,周总理亦随之发表了声明。
毛主席和斯大林
在此之际,美国已因朝鲜战争的重大损失和毫无胜利希望的局势而疲惫不堪,于是他们顺势而为,选择了先行恢复谈判。于是,1953年4月26日,板门店的谈判得以重新启动。在历经多轮艰难的磋商后,7月27日,中朝美三国终于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朝鲜战争的正式结束。
下一篇:没有了